
引言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的教學目的并不只停留在傳統方式上,而是有了具體的要求。學校及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從教學的本質出發,加強高中地理教學的創新,充分利用探究學習為主的課堂實施方式,這樣有利于充分發揮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新課標高中地理內容教學中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輔助的作用,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目標,對此,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策略以適應新課標對育人方式的要求。
1.教學策略的涵義
教學策略主要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對應的教學情境,通過相關的教學理論進行教學策略的開展。在方法和理論之間,有著較高層次的教學理論也有較低層次的理論,這也是教學創新的方法。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應有自身的目標和要求,這樣才能夠有效的解決內容教學中的問題。
2.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過程內容教學的重要性
2.1轉變地理教學策略要重視地理過程知識的傳遞
新課標下高中地理課程明確指出“地理是生活所必需的”。課本知識是以文字的形式總結出來的,學生要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識的本質,需要教師在整個課程中擴展、復習和更新他們的課本知識。教師在教授時,可從自身的日常生活開始,更直觀地向學生展示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讓學生理解、記住并學習。知道地理知識用處大,能夠解釋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糾正應試教育死記硬背的方式,強調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獲取和分析知識,達到學以致用,提高能力,熱愛地理。
2.2轉變地理教學策略要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
新高考改革中,地理科是物理、歷史組合兼可選,它不需要死記硬背,而是需要理解性的記憶,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在教師講授高中地理時,僅僅列舉課本知識點是不夠的,如自然地理里面就有許多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有很多是結論性的,學生難以理解。這就要求老師在分析這些知識時,一定要進行過程性分析,就其形成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分解,幫助他們理解,如果過程都掌握了,結論就會輕而易舉得出。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是學生解題的關鍵,也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本知識的重點。
3.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過程內容教學存在的問題
3.1教學內容相對滯后
在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這個學科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科內容也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這就需要高中地理根據時代的變換進行自己的完善。自然地理知識是不斷變化的,自然現象也是千變萬化的,在課堂中使用的教材不能夠根據變化的速度來進行調整,只能是進行微調,使得教學內容出現相對落后的情況,很難保證高中地理教學在創新中發展,學生也會覺得知識老化,產生不感興趣的心理。
3.2教學方法比較落后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為考試進行教學、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較為死板,只重結論,缺少分析,尤其是缺少過程性的分析,而過程性分析卻是近年來高考的重點、熱點。高中自然地理過程教學主要能鍛煉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探索能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應更新教學方法,適應形勢發展。
3.3教學理念不夠先進和人性化
新課標背景下高中地理的教學內容只是在內容上作出了簡單的調整,讓學生接收到的知識只是書面的形式,并沒有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學習方式,教學理念不夠先進,不能夠有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建議,應以激發學生潛能為前提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高中自然地理過程內容教學能較多關注學生的思想活動,深入的分析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模式,這樣能夠有效的提升教學效率。
4.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自然地理過程內容教學的策略
4.1情境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高中地理這門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其涉及的范圍較廣。教師應將教學內容和新課標的要求進行融合,從而創新出較為完善的教學方法,將課堂中的地理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與大自然相結合,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提升學生的求知欲,進而更好的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例如,在月相的形成過程教學中,學生們知道月相是不斷變化的,卻不懂是怎樣形成的,老師可以通過月相的形成視頻,讓學生從視頻中的日、地、月三者位置的不斷變化,得出隨時間的變化在同一地點觀察,月相是不斷變化的,這樣既提升了學生的興趣,又幫助學生理解了月相的形成過程,加深了理解記憶。
4.2實踐教學,發散學生思維
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地理學科應用在生活的范圍很寬泛,涉及多個方面,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新課標背景下,高效地研究出具體的教學方法,要從多層次的角度對學生的素質思維進行提升,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在學習“流水地貌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做個斜坡道具,在斜坡面上鋪放細沙,讓一學生倒水到沙上進行展示,其余同學細心觀察整個過程、現象,然后讓學生來描述和分析觀察到的的現象和原因,這樣學生就能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進而充分了解流水的侵蝕和堆積地貌,這種實踐式教學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注意力,進而掌握更豐富的知識,從而達到新課標下教學的目的。
4.3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
時代在不斷變遷,因材施教的理念始終未變,針對每一個學生個體制定不同的教學方式是教育所需要的。通過教學方式的不斷的深化,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也不只是單單的局限于課堂的教學,更應該注重個性化教學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多開展地理活動,讓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活動進行挖掘,老師進行個性化的指導,這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對知識的應用及理解,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
5.結論
總而言之,在全球對地理環境變化高度重視的大環境下,地理在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在地理教學中,讓學生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就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對教學方式、課程內容不斷地進行提高與更新,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地理學習中,達到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劉一明.新課標指導下高中地理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常見天氣系統”為例[J].地理教學,2019(10):28-30.
[2]王則圓.新課標高中地理教學中加強學生德育思想的培養[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22):20-22.
[3]孫霞.新課標理念下對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思考[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1(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