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新教材的運用,以及新高考的改革,課堂教學的改革也勢在必行。作為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緊密結合的課程――地理課程,如何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我們所有地理教師面前的一個新的課題。
有效教學是指學生能學習到終身受用的知識,發展終身受用的能力和培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要在有限的空間、時間和資源狀態下,力求獲取最大化的整體教學效益。有效課堂的基本特點有:教學目標明確、科學、具體;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度參與,使學生獲得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看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分析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新能力;學生之間的合作互助;對自己的適時反思。為此我們可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進行一些嘗試,構建有效的地理課堂。
一、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關注學生的關注點,并著力提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
生活是課堂的生命之源,課堂教學若偏離了社會,也就失去了生命之源。最有效的學習在于學習者切身的實踐體驗,以及從中獲得的感悟。早在上世紀初,一些學者就曾嚴厲指出: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校接受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那么,如何讓在校學生的學習與他們的生活接軌,最大限度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則是緩解這一矛盾的有效途徑。除了掌握基本概念,地理課堂還特別關注現實,每一節課都能做到充分利用地理學科特點優勢,結合社會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為切入點,對教材進行創造性處理,把原本枯燥、呈現形式單一并與現實生活脫節的教學內容變得有現實性、生活性,讓知識內容走進學生生活,讓學生貼近生活學知識。新教材中每一單元后的問題與研究,每一個問題也許都是我們身邊鮮活的生活事例。
二、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地學習,變“被動”為“主動”
我們新高一年段備課組,最常做的就是“學案”教學。
“學案”是學生學與我們教師教之間的中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案”代替教師在課堂上發揮主導作用,由教師提供必要的學法指導,根據學生學習的反饋信息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學習,無疑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案導學”是教學時能使學生始終處在“問題提出——問題求解——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王老師在教學《農業的區位選擇》時就用了學案教學,在“學案”中將學習目標示意給學生,能使學生在課前的預習、課本中的學習及課后的檢查中,都以“學案”為導向進行學習和小結,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在學習中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學。新課改要求我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尋找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水平;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導學案的使用使我們教師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策劃者、促進者、引導者,從而在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綜上所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年級備課組一起精心編制學案,充分利用課標導航、情境創設、問題引導和學案評價等開展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地確立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我們教師過多的講授,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三、充分運用好合作學習方式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努力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課堂上最常用的是小組討論的形式。對于學生通過個人學習就可尋找出確切答案的問題,或可通過其他更簡捷的方式達到教學目標的問題,就不必安排課堂討論;對于“高深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務也不能安排討論。教師必須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一般小組討論的問題應該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即能多角度地理解;問題的難度應適宜;問題應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所聯系,能激起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問題的派生應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或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點,而不能一味地為迎合學生口味而設計出與教學目標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
有效的課堂討論是建立在學生個體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的,所以,教師要根據問題的難度和廣度,給學生較充足的討論時間。
四、圍繞一定的主題組織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
對知識進行有效整合,讓學生體驗主題教學,要注意與相關模塊的邏輯關系和學科內在的聯系,要根據學習主題的需要,對相關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呂老師小專題《覆蓋》的教學。主題教學的基本程序是話題(真實情景)切入——探究文本(知識)——比較拓展——連接生活——升華認識。
為了提高實效性,以適當的話題來體現主題,組織教學。例王老師用“五常大米”作話題用于教學的導入或基本平臺,既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又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主題教學模式則圍繞主題,以問題和活動為主線,通過問題思考和活動體驗解決思想上或情感上的困惑,來實現“三維目標”。以問題和活動為主線,能夠較好落實過程和方法目標。帶著問題學是學生有效學習的重要體現,學生思維發展離不開問題意識,問題意識的形成需要用問題來引導。
(一)使三維目標落實到每一課時,使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目標的完整性得到增強,教學進度也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由帶有思考性的話題導入而不是由課題導入,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較快進入學,習狀態。
(三)由于以問題和活動為主線,激發學生層層遞進的思考,課堂質量得到改善。
(四)在堅持問題和活動為主線的同時,發揮各要素的共同作用,特別是多媒體教具的使用,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投入學習,增加了愉悅感。
(五)這種教學模式對我們教師在處理教材以及課堂組織藝術等方面提出較高的要求,教學過程成為教師的“作品”,雖然在實踐中,教師的工作強度大大提高,但同時也感受到這種模式推動著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能力的提高,“累并快樂著”,享受創造“作品”的快樂。
五、自我反思,使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不斷發展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學生自我反思性評價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過程。知識并不能簡單地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必須經學生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主動地加以建構后獲得。而自我反思性評價,正是在新的學習材料與已有的知識經驗之間建立起一個聯系的過程。這種過程不是教師的主觀分析、灌輸能夠代替的。通過自我反思性評價,把思維的過程還給學生,有利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建構。這一過程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認知結果和思維方式是否正確。因此,我們要讓每一位學生的感受得以展示。接受評價,繼而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
地理課堂教學的活動應該是豐富多彩的,新的高考對于學生的素質要求在不斷提高,而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全面提升學生的地理素質,就意味著課堂教學的密度一定要增大,方法要更加有效。但課堂只有45分鐘,既要講授課本上的內容,又要把各個知識點所涉及的習題給學生練習到位。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構建起真正高效的地理課堂,成為每一位地理教師思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