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學生而言,高中正是其地理學習的關鍵時期,經歷著從基礎知識學習到高等教育的過渡,當中要求教師引導學生整合、聯系已然學過的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結合具體實際,培養其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人地協調觀是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教師通過必要的課堂教學及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發展問題、資源問題及人口問題時,能夠知曉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以協調好環境與人類關系且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為前提的,使高中生形成“保護自然、尊重自然且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學生保護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意識。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強化人地協調觀的滲透,同時對教材中有關人地關系的思想內容進行充分挖掘,通過運用多元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人地協調觀的內涵
(一)課程標準中關于人地協調觀的相關解釋
關于人地協調觀內涵的解釋,在《高中地理教學課程標準(2017)》中做出了詳細的描述,指出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與地理環境相互作用關系的一門科學,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地理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讓他們關注地理環境、區域發展、經濟環境、物質資源及人口等問題,實現人地關系的有效掌握,建立可持續發展意識。而要想達成上述目標,便必須在地理教學中進行人地協調觀的滲透,使學生在人地協調觀的引導下形成解決地理問題的關鍵能力。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養中關于人地協調觀的相關解釋
地理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地理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個組成部分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1]。綜合思維、區域認知體現的是地理學的兩種基本思維方式和能力,地理實踐力體現的是地理學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三者是對地理學基本概念原理、認知規律和分析方法的歸納與總結,位于地理學方法論的層面。人地協調觀是人們對人地關系秉持的正確的價值觀念,具體反映在看待“人對地的影響”“地對人的影響”“人地和諧”等問題所持的正確見解和觀點上[2]。如今,人類已經愈發認識到環境污染、人口增長過快、資源短缺等問題的嚴峻性,為促進社會的快速高效發展,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協調好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間的關系。而在此背景下,學校作為地理教育的重要陣地,教師要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展開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當前的人口、環境、資源等問題,樹立合理的人地協調觀,使學生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積極分子。
二、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的必要性
《高中地理教學課程標準(2017)》中有著明確要求:“高中生通過地理教學,應樹立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同時具備世界眼光與家國情懷,有著可持續發展意識,進而實現其地理學習關鍵能力及品格的提升?;诖?,教師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自然和社會的大課堂中學習對其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將人地協調觀"生活化”,進而培養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且給學生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地理學習者,不僅要有宏觀和中觀尺度上的人地協調意識,也要具備微觀意義上的人地協調觀,并將其運用于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促使人們的生活、學習更加安全和愉快[3]。人地協調不僅要求保護環境,有科學的人口觀、科學的資源觀、正確的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還要求人的安全性,人與災害性事件共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三、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理念下人地協調觀的培養策略
(一)創設問題情境,順利導入教學主題
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教學內容來選擇實際生活與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地理現象,同時依照學生的認知能力來組織素材與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啟發學生地理思維,使其意識到人地協調對人類社會發展重要性的同時,順利導入教學主題。以“水循環”一節為例,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運用示意圖來說明水循環的過程及地理意義,但就實際情況來看,水循環的不同環節與實際生活相距較遠,同時無法觀察,知識晦澀抽象,學生不易理解。而如今由于人類的大規?;顒?,水循環中的部分環節也因此受到了影響,在相互作用下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這些不利影響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近,學生容易理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這些不利影響為切入點在導入環節進行情境的創設,在幫助學生理解水循環意義的同時,使其樹立人地協調觀[4]。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城市中的“海景”,引入一些有關“城市內澇”的圖片與視頻,這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高考經??疾斓闹匾獌热?。當學生完成多媒體資料的觀看后,教師便可順勢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平時是否有觀察雨水滲透在磚地或是土地的情況,那么這些物質明明有滲透力,但為什么又會出現“城市內澇”的情況呢?”通過引入本節課的主題,使學生對自然環境中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影響建立初步的了解,同時建立起對水循環相關內容的探究興趣。而學生在探究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所造成的影響的過程中,會逐漸形成人地協調意識。
(二)分析典型案例,增強學生人地協調意識
實際上,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許多與人地協調發展相關的案例,但這一部分內容常常出現于課本解釋框里,不僅字體小,關于內容的描述也是不夠清晰。針對這一部分的內容,教師可在具體教學中依照課本中出示的案例,在已然完成課本案例內容教學的基礎上,圍繞教學主題來進行相關內容的拓展,將課本案例同在實際生活中發生的案例相結合,讓學生更為容易且深入理解案例的重點內容,并明確人地協調觀念在當中的體現,深切感知人地協調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另外,若教材中未對教學內容加以案例輔助說明,那么教師還可利用查閱互聯網或是書籍等方式來補充說明,進一步加強學生認知,便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掌握。如同樣是以“水循環”一節為例,當學生在導入環節已然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水循環所造成的影響后,教材中未能給出案例,那么教師便要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包括近年來我國幾大城市發生的暴雨內澇事件:
北京2012年7月21日出現了自1951年有降雨記錄以來最大的暴雨災害,全市平均降雨量為170mm,城區平均降雨量215mm,房山區河北鎮最大雨量點達541mm,強降雨一直持續近16h,暴雨引發市區內澇和市郊山區山洪泥石流災害,79人遇難
廣州2010年5月7日至5月15日,一周降雨量已達400mm,接近多年平均降雨量(1600mm)的1/4,在一個月內連續出現5次強降水過程,導致市區大面積內澇,7人死亡。
在必要情況下,教師還可展示城市其他的幾次暴雨內澇及正常降水的數據及圖表供學生參考,讓學生在結合水循環示意圖展開分析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水循環的基本環節,同時明確水循環過程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依照案例擴展到本地區的內澇情況,同時依照自身的生活經驗發掘當中體現出的人地協調觀,引導學生思考發生內澇的原因及各元素間的制約關系,進而更為深入地理解環境發展與人類生產生存地內在聯系,將人地協調觀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進行有效突出。
(三)深入探究學習,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對于物理、生物這類以實驗為顯著特征的學科而言,實驗是輔助教師探究教學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學亦然,但實驗探究法目前在地理教學實踐中應用還是較少,但我們無法否定其有利于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與提升教學效率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的活動形式來獲取知識,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其獨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發揮,由此在培養其思維能力與自學能力的同時,使其樹立人地協調觀。在“水循環”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可先給學生播放一段水循環的flash動畫,同時采用實驗教具現場為學生展示具體的實驗過程,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總結出現了那些現象,并且在學案上嘗試畫一幅水循環示意圖。在這期間,教師還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包括:“依照大家所畫的水循環圖,你們可在圖中找出幾個完整的水循環?劃分依據是什么?不同的類型又各自包括哪些環節?”讓學生從人地關系角度來思考問題,并將這些結果在課堂中展示給其他同學,讓學生間相互點評。在整個過程中,教師以實驗為載體,調動了學生的眼、嘴、手、腦等多個感官,同時實現了學生水循環知識的自主構建,明確了水循環過程中人地協調觀的體現,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且在生生互評環節,學生間的互動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經驗的分享,豐富自身知識儲備與強化技能,還能大大提升其共享意識與合作意識,這也是地理學習中所必不可少的關鍵能力。
結束語
總的來說,人地協調觀作為一項重要素養,不僅有益于提升學生地理學習能力與效率,而且可為其綜合素養的形成提供助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通過多元的教學策略來引導學生理解人地協調觀的內涵,將培養學生人地協調觀貫穿于教學全程,同時明確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使學生在教師日常教學的熏陶下,具備分析、解決學習問題及現實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其地理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春艷,周天舒.基于人地協調觀培養的教學設計與思考——以“人口的合理容量”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1(10):85-88.
[2]胡慧敏.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地理人地協調觀素養培育策略[J].文理導航(上旬),2021(03):65+67.
[3]樓高江.人地協調觀指向下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09):155-156.
[4]阮超.高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人地協調觀教育的實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1(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