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實施建議”中提出:“問題”的設計,需要依托情境,建議在選擇情境時考慮以下幾個方面: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生活實際和社會現實,使學生理解情境;蘊含問題,給學生提供探究的空間;體現關聯性,讓學生在一個貫穿全過程情境下經歷綜合思維發展的過程;與課程標準和地理教科書內容聯系,便于學生找到基本的依據和資源。完整呈現問題和相應情境作為學生學習的基礎和背景,避免將情境僅作為“導入”的做法,并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開學習。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考核目標更加全面,高考命題立意也發生演化:
試題的素養立意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化創設,料情境題能充分體現出以知識為背景,以能力立意為導向的命題原則,已逐漸成為地理高考命題的重頭戲,情境化試題成為近年來被關注的熱點,為此,全國卷試題命制非常重視問題情境創設,做到無論是選擇題還是主觀題,普遍以具體情境為背景,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和具備的能力遷移到解決新問題中來。通過恰當素材的呈現,創設情境,形成問題,考查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境創設離不開情境材料,情境材料是地理試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來源,需要科學合理選擇和運用。近年來高考地理通過科學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情境材料,較好地體現了試題的素養立意。
例析地理新情境試題
例1(2020全國Ⅰ卷)為獲得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效果,我國東北平原的某城市對一居住區進行了相應的建筑布局規劃,規劃建筑物為高層(7層以上)和多層(7層或以下)。下圖示意在該居住區內規劃的兩個居住片區、道路、出入口及當地盛行風向。
4. 下列建筑布局中,適合居住片區II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結合圖文材料信息,為加強冬季防風、夏季通風的效果,風頻圖與位置(我國東北平原),從風頻圖中得出該地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西南風 。①和④,冬季防風效果差,③夏季通風效果和冬季防風效果都差,②夏季通風效果和冬季防風效果都較好,且每棟樓都能有較好的采光條件。
5. 相對居住片區II,居住片區I的建筑布局宜( )
①建筑密度大 ②建筑密度小 ③以高層建筑為主 ④以多層建筑為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本組題為地理內容生活化題型,通過對當地冬夏季盛行風的判斷、不同建筑布局對風的阻擋和疏導效應的認知,展示如何通過居住區內建筑布局達到對氣候環境的趨利避害。將生活中的地理引入試題,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例2(2020全國Ⅰ卷)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圖5為某坡度較大的地方采用順坡壟方式種植葡萄的景觀。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
(1)當地采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區的降水特點。(8分)
(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8分)
(3)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本題選擇西歐順坡壟設計為,反映農業生產特征是一定地域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協調的結果,引導學生建立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的觀念。
(1)當地采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區的降水特點。(8分)
本題要通過順坡壟情境景觀圖來得出順坡壟是一種怎樣的農業生產方式,結合農業生產特征是一定地域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協調的結果,來得出氣候特點。
順坡壟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該地區降水應具有以下特點:降水頻率高(經常降雨),強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較小) ,降水量季節分配較均勻。
(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8分)
葡萄喜光,故宜選擇在陽坡種植(或用方位表示的陽坡,如南坡)。
本題為無圖考圖題,可通過作圖可更為直觀地分析,得出結論:
該地緯度高,太陽低(正午太陽高度小)。與梯田相比,順坡壟接受陽光照射的角度較大,植株和壟接受光照的面積較大。
(3)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溫帶半干旱地區偶有暴雨,種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順坡壟不利于保水保土。
本題要通過對溫帶半干旱地區降水情況進行分析,通過降水特征對坡地耕作會產生哪些影響來得出結論。
(2021福建)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數百年來,貴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層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圖8),種植品種多樣的糯稻,并在稻田里養魚養鴨,形成“稻-魚-鴨”農業生態系統,2011年被列為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地。與一般水稻相比,當地糯稻具有高桿(成熟時稻株高達2米左右)、耐陰、耐寒的特點。每年11月,豐收的糯稻晾曬在禾架上,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1)從梯田位置角度,分析Z村在種植水稻時,選擇品種多樣糯稻的原因。(6分)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約0.4米。解釋Z村“稻-魚-鴨”系統中,梯田田埂高達1.5米的現象。(6分)
通過例析這三組高考地理新情境試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情境材料信息在解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國卷與福建卷在情境問題考查方面的差異。
一、什么是情境?
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試中心研制并發布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其后,考試中心相關領導及各學科命題專家集中在《中國考試》2019年第12期撰文,全面解讀高考評價體系,提出了“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其中花了一個章節的篇幅對“情境:高考評價體系中的考查載體”作了詳盡的闡述。
高考評價體系通過“四層”考查內容將學科能力考查與思想道德滲透有機結合,利用“學科素養”這一關鍵連接層實現了融合知識、能力、價值的綜合測評,從而使“立德樹人”這一高考考查目標真正在高考評價實踐中落地。情境正是實現這種“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的載體。
1.高考評價體系中所謂的“情境”即“問題情境”,指的是真實的問題背景,是以問題或任務為中心構成的活動場域?!扒榫郴顒印笔侵溉藗冊谇榫持兴M行的解決問題或完成任務的活動。根據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高考內容的問題情境是通過文字、數據、圖表等形式進行建構的, 而情境活動也同樣是通過文字、數據、圖表等形式進行的?!扒榫场迸c“情境活動”是實現高考考查內容與考查要求的載體,通過選取適宜的素材再現學科理論產生的場景或者呈現真實的現實問題環境,讓考生在真實的背景下發揮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去解決實際問題,全面綜合展現學科素養水平。
2.關于情境和“四層”“四翼”的關系
“命制試題時要根據學科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情境,發揮不同水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功能,共同實現核心價值的引領作用?!庇绕涫菑碗s的情境活動,主要考查學生應對生活實踐問題情境與學習探索問題情境的綜合素質——在核心價值引領下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體現了考查的“綜合性”“應用性”與“創新性”。
“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
3.基于情境和情境活動的命題要求
考查要求 | 考查內容 | 考查載體 | 基于情境活動的命題要求 |
基礎性 | 構成學科素養基礎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 | 基本層面的問題情境
| 要求學生調動唯一的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 |
綜合性 | 必備知識 關鍵能力 學科素養 核心價值 | 綜合層面的問題情境
| 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領下,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 |
應用性 | 必備知識 關鍵能力 學科素養 核心價值 | 生活實踐問題情境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 | 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領下,綜合運用多種知識或技能來解決生活實踐中的應用性同題。 |
創新性 | 必備知識 關鍵能力 學科素養 核心價值 | 開放性的生活實踐問題情境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 | 要求學生在正確思想觀念引下,在開放性的綜合情境中創造性地解地決問題,形成創造性的結果或結論。 |
二、高考是如何運用情境命制試題的?
基于遵循“一核”考查目標,“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査要求,近年高考采用四種方式,運用情境命制高考試題。
一是注重基礎,設置基礎性為主的試題。
在命制試題時,以問題情境為載體,加強對基本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的考查,體現高考試題的“基礎性”。這一類型的試題引導學生重視學科的基礎內容,確保學生基礎扎實。
二是加強融合,設置綜合性為主的試題。
在命制試題時,根據地理學科考查的需要,注重選擇生產、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參照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進行合理的簡化或處理來設置問題情境,有效考査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和能力的水平,從而體現出高考試題的“綜合性”。
地理試題通過設計綜合性、情境化的地理試題,利用體育運動等情境,加強對體育相關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如:
(2019年文綜全國Ⅱ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帶來了“全民上冰雪”熱潮。近年來,浙江省建立了10余個室外人工滑雪場。這些滑雪場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當地旅游景區內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維持在1米以上,建設和維護成本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場多為初級雪道,主要接待一日體驗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國前列。下圖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場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場布局分散的原因。
(2)說明滑雪場建于旅游景區內或其附近的益處。
(3)解釋浙江省室外滑雪場雪道建設和維護成本較高的原因。
(4)有人建議浙江省各滑雪場應由一日體驗型向多日度假型轉變,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級雪道等。你是否贊同此建議,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
該題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我國冰雪運動“南展西擴東進”戰略為背景,將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與具體的體育項目相結合,發掘體育項目開展的社會經濟條件,分析浙江室外人工滑雪場建設的地理問題。
(2019文綜全國Ⅲ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越后妻有地區位于日本本州島中北部,冬季多大雪。由于地處偏遠,該地區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涌入大都市,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鄉村日漸衰敗。為改變這一狀況,該地區于2000年開始舉辦“大地藝術祭”活動。該活動以棄耕的農田、閑置的農舍和校舍以及山地為舞臺,以藝術作品的形式展現當地傳統文化。該活動使越后妻有地區逐漸成為日本知名的旅游地。下圖為永久保留的“大地藝術祭”經典作品——《梯田》。
指出越后妻有地區舉辦“大地藝術祭”活動的旅游價值,并說明能夠永久保留在田野上的藝術作品的特點。
該題以“大地藝術祭”旅游活動為背景,通過一幅《梯田》藝術作品,呈現當地農民農耕生活的原風貌場景,使得藝術完全融入到鄉土大環境之中,形成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融合的美麗田園畫卷;引導考生樹立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觀念,懂得欣賞自然美、人文美,領悟人地和諧之美,最終實現美育的教育引導。
三是加強應用,設置應用性為主的試題。
在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背景下,選取生產、生活中實際存在的現實問題,通過提供多種形式的材料,命制結論開放、方法多樣、答案不唯一的試題,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引導學生打破常規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是考查學生學以致用、應對生活實踐問題情境的學科素養,體現了高考試題的“應用性”。
地理試題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要求考生在準確理解與熟練掌握學科主干內容的前提下,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與原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促進考生真懂會用,學以致用。2019年全國Ⅰ卷第6—8題,通過提供小尺度森林鐵路地圖,既包含當地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信息,也包含歷史發展等人文地理信息,考查考生從日常生活和身邊事物中思考、探索和發現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是探尋規律,設置創新性為主的試題。
當今時代,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創新已成為社會的主體。創新性試題命制要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進行編擬,使試題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此類問題情境與社會實際密切相關,具有現實意義和價值引領作用,要求學生多角度、開放式地思考問題。這類試題旨在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對問題或觀點提出不同看法并進行論證的能力,考查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批判的思維能力,考查學生創新性地運用知識去發現新規律提供支撐的能力??傮w而言,這種類型的試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的“創新性”。
地理試題通過增強開放性和探究性,引導考生運用創新的思維方式應對問題情境。例如,19全國Ⅱ卷第37題第4小題,通過設置開放性任務,要求考生能夠圍繞滑雪場的利益相關者及其關系,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思路,突出考查獨立思考能力。
三 情境試題的分類
“基于高考評價體系的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對高考地理學科的情境分類、具體內容、命題指向,概括如下表:
(一)情境試題的分類
內容學科 | 情境分類 | 具體內容 | 高考命題指向 |
地理
| 生活實踐情境(生活情境和生產情境) 學習探索情境(學習情境和學術情境) | 按照現實生活中地理事象及其變化的內在邏輯而呈現的真實情境以地理學科專業語言與符號,按照學科邏輯而呈現的真實情境; 按照學術研究的一般路徑而呈現的真實情境。 | 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地理原理的遷移與應用。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地理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調用,并可規避學生成長環境的差異,著力體現基礎性的考查要求; 主要用于考查學生對地理問題的建構與解決,間接滲透著學科思想與學術意識的導引,著力體現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
1.聯系生活實際情境 考查應用性
(2017全國Ⅰ卷)圖1為我國東部地區某城市街道機動車道與兩側非機動車道綠化隔離帶的景觀對比照片,拍攝于2017年3月25日。數年前,兩側的綠化隔離帶按同一標準栽種了常綠灌木;而如今,一側灌木修剪齊整(左圖),另一側則雜樹叢生,灌木零亂(右圖)。拍攝當日,這些雜樹隱有綠色,新葉呼之欲出。據此完成1—3題。
1.當地自然植被屬于
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
C.常綠硬葉林
D.針葉林
2.造成圖示綠化隔離帶景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該街道兩側
A.用地類型差異
B.居民愛好差異
C.景觀規劃差異
D.行政管轄不同
3.圖示常綠灌木成為我國很多城市的景觀植物,制約其栽種范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氣溫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2021福建卷)下圖示意黃土高原某地區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遺址,遺址中有許多黃土燒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國亞熱帶-暖溫帶界線南移。在人類活動和環境變化的雙重影響下,該地區聚落向高處遷移。為避免坍塌,窯洞寬度須小于窯頂黃土厚度。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2. 仰韶文化晚期,該地區聚落向高處遷移是由于( )
A. 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 B. 人口增長迅速,耕地不足
C. 蓄水技術提高,供水充足 D. 土壤肥力下降,作物減產
13. 龍山文化時期,該地區坡地的窯洞平面形態最可能是上圖中的( )
A. B.
C.
D.
2.聯系生產實際情境 考查應用性
(2019年全國I卷)20世紀80年代開始,長江三角洲地區某縣村辦企業涌現,形成“村村冒煙”現象。2016年該縣開始實施村集體經濟“抱團飛地”發展模式:由縣、鎮統籌,整合騰退的村辦企業建設用地指標和補貼資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團)在發展條件優越的城鎮(飛地)聯合建設創新創業中心,并建立保證各村收益的機制。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村村冒煙”主要指的是當時該縣村辦企業
A. 燃料來源分散 B. 空間布局分散
C. 原料來源分散 D. 產品市場分散
2. 實施“抱團飛地”發展模式,可以
①彌補勞動力不足 ②緩解建設用地緊張
③提升基礎教育水平 ④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3. “抱團飛地”發展模式,主要體現了
A. 城鄉統籌創新 B. 生活方式創新 C. 農業發展創新D. 科學技術創新
3.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情境
(2020年全國I卷)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在傳統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集耕地營造、壩系修復、生態建設和新農村發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了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與傳統的打壩淤地工程相比,治溝造地更加關注( )
A. 增加耕地面積 B. 防治水土流失 C. 改善人居環境 D. 提高作物產量
2. 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主要體現在( )
A. 優化農業結構 B. 方便田間耕作 C. 健全公共服務 D. 提高耕地肥力
3. 推測開展治溝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緊張 ②生態環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21福建)18.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數百年來,貴州省Z侗族村寨在密林中土層較厚的地方修建高埂梯田(圖8),種植品種多樣的糯稻,并在稻田里養魚養鴨,形成“稻-魚-鴨”農業生態系統,2011年被列為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地。與一般水稻相比,當地糯稻具有高桿(成熟時稻株高達2米左右)、耐陰、耐寒的特點。每年11月,豐收的糯稻晾曬在禾架上,形成一幅幅美麗的畫卷。
(1)從梯田位置角度,分析Z村在種植水稻時,選擇品種多樣糯稻的原因。(6分)
(2)稻田的田埂通常高約0.4米。解釋Z村“稻-魚-鴨”系統中,梯田田埂高達1.5米的現象。(6分)
(3)稻谷通常鋪置于地面晾曬。從氣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每年11月Z村利用禾架晾曬糯稻的原因。(6分)
4)簡述Z村在發展鄉村旅游中保護農業文化遺產可采取的措施。(4分)
4.學習情境 考查基礎性 (用學過的、熟悉的文字概念和圖形符號呈現材料)
(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Ⅰ)圖1示意2015年歐盟境內歐盟籍和非歐盟籍的人口結構。據此完成4~5題。
4.與歐盟籍相比,2015年非歐盟籍
A.男性人口數量較多 B.25~50歲女性比例較小
C.勞動人口比例較大 D.50歲以上人口比例較大
5.近些年來,非歐盟籍人口占歐盟總人口比例持續加大,使歐盟
A.人均消費劇增 B.老齡化進程趨緩
C.人均收入劇降 D.勞動力供給過剩
5.聯系地理學實地考察與研究案例情境(學術情境) 考查綜合性
(2016年全國I卷)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經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
7.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
A.向陸地方向推進 B.向海洋方向推進
C.位置穩定 D. 反復進退
8.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
A.形成新的貝殼堤 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span>
A.位置穩定,泥沙沉積量小 B.位置穩定,泥沙沉積量大
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 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
6.學術情境 考查綜合性
(2019年全國I卷)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 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
A. 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小 B. 流量大、含沙量季節變化大
C. 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小 D. 含沙量大、流量季節變化大
10. 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匯入 ③沿岸地貌 ④兩岸巖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1.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
A. 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 B. 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 水位上升,淤積增強 D. 侵蝕加強,河床加深
(2020年全國I卷)岳樺林帶是長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帶。岳樺林帶氣候寒冷,生長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樺才結實(種子)。岳樺結實的海拔上限稱為岳樺結實線,岳樺林分布上限即長白山林線。監測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白山北坡氣候持續變暖,岳樺結實線基本穩定;林線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趨于穩定。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 目前,長白山北坡林線附近的岳樺多為( )
A. 幼樹 B. 中齡結實樹
C. 老樹 D. 各樹齡組混生
10. 推測20世紀90年代以來,長白山北坡岳樺林帶( )
A. 冬季升溫幅度小,生長季穩定 B. 冬季升溫幅度大,生長季延長
C. 冬季升溫幅度大,生長季穩定 D. 冬季升溫幅度小,生長季延長
11. 在氣候變暖背景下,長白山北坡林線近年卻趨于穩定,原因可能是( )
A. 降水穩定 B. 水土流失量穩定
C. 土壤肥力穩定 D. 岳樺結實線穩定
(2017年全國I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000~2600米)時發現,該苔原帶部分地區存在干擾,導致優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
(1)確定該苔原帶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擾強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斷在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與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的差異,并說明判斷依據。
(3)分析與陰坡相比,苔原帶陽坡地表溫度和濕度的特點及產生原因。
(4)說明從2300米至2600米,陰、陽坡植物多樣性差異逐漸縮小的原因。
7.學習探索情境 創新性
(2019年全國I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圖6示意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解釋。
(3)分析補給類型發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
(1)、(2)小題考查的是過去的,(3)小題考查的是現在的,(4)小題考查的是未來的。這正是和地理學研究的目標相一致:解釋過去,思考現在,預測未來!
(2020年全國I卷)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時期。
(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生的變化。
(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
(3)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
材料情境提供區域地貌結構及巖漿流動形成最初地貌,要求學生據此反演地貌形成過程,充分體現地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目前的區域地貌特征只是地貌過程瞬間表現的理念。此題目也考查了考生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的能力。
(2021福建卷)19. 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河口地貌的演變與海平面、河流輸沙量等密切相關。2萬年以來,恒河流域地殼相對穩定,但由于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約120米;恒河年入海輸沙量在距今約1.1萬年時達到頂峰(約25億噸,當今約10億噸);距今約0.7萬年,海平面開始趨于穩定。當今恒河河口(下圖)原為下切河谷,2萬年以來經歷了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的演變。
(1)分析當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灣→三角洲演變的原因。
(2)推測1.1萬年以來恒河流域西南季風強弱的變化趨勢,并說明理由。
(3)有學者預測恒河三角洲未來將萎縮,分析該預測成立的條件。
本題以恒河三角洲為材料,主要涉及地貌的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學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地理知識調用分析表達能力,主要考查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以及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情境試題的特點
1.考查的知識跨度大、功能全面。
這類題型一般設問的角度新穎、內容廣泛,設問內容既可包括地理分布、地理景觀、地理數據、地理演變和地理名稱等感性知識,又包括地理特征、地理規律、地理成因等理性知識,從自然到人文、從國內到國外、從遠古到未來,既能考查考生的知識層面,又有利于考查考生應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設問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試題多以提供地理信息資料、設置解題情境,常常以地圖、圖表、示意圖為切入點,以讀圖分析為主要線索,對考生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讓考生按試題要求做出解答。設問的形式包括敘述、說明、解釋、對比、分析、推論、應用、評價、預測等等。答題的形式多樣,并且向小型、系列、分層發展,要求考生逐一解答,既引導了考生的解題思路,又有利于控制考生漫無邊際胡猜亂答。有的試題的答案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體現了對考生創新能力的考查在現代教育測評中的重要地位。由于材料情景題是多種類型試題的組合,因而試題沒有固定的模式,甚至出現跨學科的材料情境題,更使這一題型顯現出勃勃的生機。
四、情境化試題的優勢
第一,情境化試題不僅重視知識掌握,更加重視情感體驗和價值導向。
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識是活動、背景和文化產品的一部分,知識正是在活動中,在豐富的情境中,在文化中不斷被運用和發展著。
治溝造地是陜西省延安市對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在傳統打壩淤地的基礎上,集耕地營造、壩系修復、生態建設和新農村發展為一體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模式,實現了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 與傳統的打壩淤地工程相比,治溝造地更加關注( )
A. 增加耕地面積 B. 防治水土流失 C. 改善人居環境 D. 提高作物產量
2. 治溝造地對當地生產條件的改善主要體現在( )
A. 優化農業結構 B. 方便田間耕作
C. 健全公共服務 D. 提高耕地肥力
3. 推測開展治溝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緊張 ②生態環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該題呈現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人地協調”是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該題,考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村土地利用整理和規劃??紪它S土高原不同土地綜合整治模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生產集約高效、生活宜居適度、生態山清水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實現途徑,重在引導學生形成綠色生產生活理念,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
第二,情境化試題不僅重視當下學業,更加重視知識遷移和長遠發展。
學習遷移理論認為,知識與能力的遷移取決于兩種學習所具有的共同要素情境。傳統知識立意的命題,學生學什么,教師就考什么,學生考完就把知識還給老師了。這樣的考試并不能評估學生的真正能力,只能粗暴地說明學生的產出值和教師的期待值之間的差距。而情境化試題是依托具體現實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在與情境的持續互動中理解學科知識,掌握學科技能,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分析、解釋、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整合,注重的是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知識遷移能力,這對學生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情境化試題不僅重視低階學習成果,更加重視高階思維和有意義學習。
傳統的知識立意的試題,往往只能考查學生記憶、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能力,學生通過反復刷題、死記硬背,總能碰上與正式試卷上相類似的考題。這時候學生只要把過去已經訓練掌握了的標準答案默寫一遍即可考出好的成績。在考查內容基本保持穩定,并且考生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通過“題海”戰術訓練備考的情況下,為了使能力考查的目標與實際考查基本一致,也需要在考查知識點時不斷創設新的情境,提出新的問題。在布盧姆的認知目標分類中,問題情境的解決被放在了高階認知水平“綜合”的層次。情境化命題中,情境為知識的運用提供了支撐,知識是作為工具出現的。解決問題情境時,學生要采取很多信息處理行動,需要從認知上、動作上和社會情感上調動學生的若干學習成果,而不是某個規則、公式、法則的簡單應用??梢?,情境化命題不僅考查了外顯的行為、知識與技能,而且考查了潛在的素質,比如個性、態度、價值觀等,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五、情境化試題呈現方式的發展變化
以考查氣候知識點為例來探析近年來高考試題情境呈現方式的變化
(2011年全國I卷)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各題。
黃麻適合在濕熱的氣候環境中生長。收獲的黃麻在水中浸濕后,才能進行初加工以獲取制作麻袋、麻布、紙張等的原料。圖甲中A城市為世界最大的麻紡織工業中心,也是該地區聯系河運和海運的重要港口。圖乙為甲城市的氣候資料。
(1)簡述圖示黃麻產區的氣候特征。(8分)
全年高溫(各月均溫度高于20℃);全年降水量大(達1600毫米以上)
5—10月份(6-9月)降水較豐富(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10月至次年5月)降水較少(為干季)。
(2016年新課標I卷)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開放的最適溫度。喜光,根系發達,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過濕不利于其根系發育。右圖示意橫縣在廣西的位置和范圍。
與江蘇、浙江相比,說明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6分)
(2018·全國卷Ⅰ)36.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河水泛濫,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定的扎龍濕地(如圖)。扎龍濕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扎龍濕地的地貌、氣候特點。
烏裕爾河在扎龍受阻沒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大片濕地,且面積廣大,積水較淺,可推測該地地勢平坦且開闊。依據圖示信息可知,該地緯度高,屬于溫帶氣候,成為內流河,降水量較少,蒸發量大。
(2020全國Ⅰ卷)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圖5為某坡度較大的地方采用順坡壟方式種植葡萄的景觀。該地位于52°N附近,氣候濕潤。
(1)當地采用順坡壟種植葡萄,據此分析該地區的降水特點。(8分)
(2)指出該地種植葡萄宜選擇的坡向,并分析與梯田相比,順坡壟利用光照的優勢。(8分)
(3)說明溫帶半干旱地區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順坡壟的理由。(6分)
2011年全國I卷36題黃麻產區的氣候特征只要根據直觀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的特點就可以描述出來,較為簡單;2016年新課標I卷36題與江蘇、浙江相比,說明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則是要在掌握兩個地區氣候特點的前提下,根據茉莉生長所需的氣候條件進行比較分析,得出所需答案;2018年全國卷Ⅰ36題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烏裕爾河排水受阻卻形成沼澤濕地。據此推測扎龍濕地的地貌、氣候特點。該題創設復雜的具有不良結構的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形成探究性問題本題組特殊之處:之一,外流區域內的內流(區)河;之二,河流排水受阻通常形成堰塞湖卻形成沼澤濕地;之三,東北沼澤濕地通常是蒸發弱卻考蒸發量大。結合具體情境---內流河,表明該流域降水和蒸發兩者收支平衡,從而得出答案。
2020全國Ⅰ卷36題選擇西歐順坡壟設計為情境,創設了復雜的具有不良結構的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形成探究性問題。順坡壟與降水特點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的關系?;谖鳉W順坡壟葡萄種植真實復雜的情境,綜合考察地理環境與農業生產活動的關系,試題將農業生產中的勞動智慧與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相結合,人類農業生產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的改良,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土地、降水、光照)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的結果。反映農業生產特征是一定地域人類與地理環境長期協調的結果,引導建立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生產的觀念??疾樵谡鎸嵉那榫持欣盟鶎W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不了解用人地協調的理念來解題,就很難答完整。
試題情境創設方面在發生改變,由原來直觀的情境到抽象的情境,情境信息的獲取和情境的應用也是越來越難。試題創設了新的情境形式,部分設問方式進行了大膽創新,注重地理過程推理及地理要素關聯分析,難度也越來越大,對學生的思維要求也越來越高。
試題創設了新的情境形式,部分設問方式進行了大膽創新,特別是通過創設復雜的具有不良結構的情境"引發認知沖突"形成探究性問題。學生難以適應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情境信息增強了認知沖突,綜合思維量大,這是導致學生難以適應、解題難度增大的重要原因。
六、基于情境復習備考的啟示
1.重視區域地理的復習,增強區域認知
高考地理情境常以區域為載體,注重考察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區域認知素養有助于學生從區域角度認識地理環境,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奠基石。地理情境化試題綜合考察了學生的區域認知水平,中學地理實踐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區域認知能力的培養。
理情境化試題包羅萬象,但在不同尺度下,對區域進行劃分,由點及面體現出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學生在觀察具體情境時,針對不同地理問題,需要調動不同區域認知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地理情境化試題常常借助示意圖傳遞地理信息,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復雜內容簡單化。學生除了運用地圖法對區域形成基本的認識之外,還要分析情境中地理要素,歸納地理特征,并對形成的假設進行演繹猜想,最終掌握情境中的地理事物變化規律。在情境學習中,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滲透區域認知素養。
2.研究高考考題,明確考試方向。
“在試題命制層面,進一步強調情境化設計,緊密聯系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擴展素材選取范圍,在現實的問題情境中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從而推動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在教學和考試中的落實。”強化情境設計,已成為高考命題的主旋律。備考過程中,一定要研究近年的高考試題中的情境題的命題特點,研究背后的命題學理,進而把握方向,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3.回歸課本教材,重視基礎知識。
近年高考命題注重回歸教材,基于“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査要求,通過課程學習情境的變化,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教材知識多為結論性語言,做了去情境化的處理,呈現的是模型認知,強調普遍規律,復習教學時要立足學情再情境化書本知識,將教材模型化的地理知識原理規律轉化為真實情景的復雜或不良結構現實問題,來考查學生創新性解決問題的再學習能力,多創設問題情境。
4.注重積累素材,重在應用訓練。
高考命題強化通過設置真實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允許學生從多角度作答,使“死記硬背”“機械刷題”“題海戰術”的收益大大降低,引導學生的關注點從“解題”向“解決問題”、從“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并且,考查內容的選擇聚焦于能夠反映出核心價值的生活實踐和學習探索情境,從而測量出學生在分析解決這些情境中的問題時所表現出的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水平?;谏鲜鎏攸c,備考中要注重積累反映生活實踐的素材,基于“四層”考查內容和“四翼”考査要求,根據學科特點,通過變換情境,變換數據,運用到高考備考的訓練中。
5.重視地理過程的教學
地理過程是指地理現象或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演變過程。
地理過程體現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運動、空間演變規律”的地理課程性質,反映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的課程設計思路。
隨著新課程改革實踐的深入,高考對地理事物“動態變化過程”的考查逐漸成為新課標高考的亮點,因為對地理過程的考查,能夠較好地體現對學生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三大素養的考查。
??嫉倪^程:地理循環過程(水循環,沙金富集的過程);
地理演變過程(天氣演變,里海的形成);
地理波動性變化過程(氣溫變化,人口數量變化);
地理擴散過程(污染擴散,城市空間形態變化)....
設問形式:描述......過程。
描述......形成(變化)過程。
簡述......成因。(沖積扇,鹽堿地,凌汛...)
6.重點培養學科能力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會審題
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巧遷移
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善表達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說理